補缺,是指器物在拼接后仍有部分殘缺,或原本就已殘缺的那部分用修復材料進行配補的一項工藝。
補缺,是指器物在拼接后仍有部分殘缺,或原本就已殘缺的那部分用修復材料進行配補的一項工藝。
補缺一般有以下三種情況:
1、器物的口沿或者腹、底有部分殘缺,需要配補。這是最常見的器物破損情況,也是比較容易配補的一種??稍谠斜4鎱^塊用打樣膏翻模取樣即可將殘缺部分復原。
2、殘缺的部分在原器物上沒處翻模,只能參照同類器物的造型特征,先做出模子,再翻模復原。這種方法在確定補缺部位的造型時,一定要慎重,必須找到確切的復原依據--參照物,才能著手修復,若找不到參照物,寧可讓其缺損,決不能隨意編造。如1997年筆者為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修復一件唐長沙窯青瓷注子,注子的把、口沿和流均已殘缺。為此,筆者查閱了許多有關唐代長沙窯注子的圖象資料。在找出與此器造型基本一致的圖象后,再根據器物上殘存的痕跡,先做出模子,然后進行翻模復原。因為唐代注子的把都是用手將二根或三根泥條并立捏成的,那么此注子的把也一定要做出有手捏成的自然效果,使修復后的注子完全恢復原有的時代藝術特征。
3、大部分不復存在的殘器的配補。杭州歷史博物館收藏的東漢黑釉五管瓶殘件,僅存上部兩層,下層的腹部俱已失卻。根據收藏單位的意見,要求全部復原。為此,筆者首先找來了一件完整的東漢黑釉五管瓶,在其上面翻模取樣,使殘缺的部分予以復原。在這里,能否找到完整的東漢黑釉五管瓶是確定修復方案的前提。如沒有同時期樣本,這種殘器的修復工作只能作罷。
溫馨提示:收藏最新動態隨時看,請關注金投網APP。
<上一篇 破損的青瓷器如何清洗粘合
下一篇> 瓷器補缺的材料有哪些